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文艺复兴发生后,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科学革命开始了,人类由此打开认识世界的新大门,与之相关的技术革命也在不断延伸至各个行业领域。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革新和进步。
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深刻意识,纷纷倾力投入发展科技。
不过,对于科技发展本身来讲,背后一定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推动。
他们或是发明新技术,以此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提高效率;或是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空间;或是赋予原有技术更为强大的创新活力,使其突破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或是钻研科学原理,奋力推进人类科学知识边界的拓展;亦或是将技术更好地与商业结合,创造并丰富对应的市场空间。
在材料科学领域,要想制备一种易于生产、可持久使用、且在拉扯移动等条件下还能保证正常工作状态的聚合物材料,难度是非常大的。多年以来,科研人员付出了诸多努力却未能取得有效成果。直到 2016 年,来自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助理科学家徐洁造出了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发明既能扩展两倍尺寸又能导电的双聚合物涂层,并于 2019 年改良技术和工艺,实现大规模量产的目标。她的成果能应用于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
借助人工智能和科学模型来帮助各行各业解决难题的案例已屡见不鲜,不过,用前沿科技落实人文关怀,则是一条更加具有社会价值的发展路径。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埃玛·皮尔森,从移动电话数据、膝关节疼痛数据等不同领域和类型的数据出发,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模型,探究性别、种族、阶级等人口类别不同的群体之间产生健康差异的根源。并且,她没有把自己的工作止于学术层面,而是将扩大传播、引发更多人的重视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富有极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近些年来,在地球生活的人们应该都能感受到极端天气频发带来的不良影响。气候变化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全球人民共同合作应对这个问题,既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普里亚·唐蒂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知识,试图用机器学习方法来寻求解决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在一个人奋斗的同时,她还不忘联合众多专家学者,创立了“Climate Change AI”这个跨学科的气候变化组织,为缓解这场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而不遗余力。
上面这些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才,不但认真钻研、不畏艰难、愿意为科研梦想奉献终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青年人才。
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一定是最具蓬勃朝气的,在这个宝贵的人生阶段,他们既拥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又具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甘愿奋斗并敢于突破。对于青年科学家和创新者来说,则更是如此。
为了更好地“看见”未来,给予那群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青年人才更多关注,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评选出 35 岁以下、能够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家、远见者、先锋者、人文关怀者和创业家。
经过多年努力,DeepTech 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35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 TR35)的评选活动落地中国及亚太地区,已经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科技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之一。
“35”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科学领域的重要标尺;而“TR35”则代表着一种科学态度和富有生命力的未来标志。借助后者,我们得以看到更多在幕后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也得以窥探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走向和大致版图。
2022 年 9 月 21 日-22 日,第二届世界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全球-亚太区线下发布仪式将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
本届峰会将是 TR35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聚。峰会将以“看见未来”为主题,邀请 2022 年 TR35 亚太入选者,以及往届 TR35 China 、TR35 Global 的入选者们,齐聚杭州未来科技城,通过丰富的议程环节设置和参与形式,邀请青年科学家们将研究成果以生动的方式进行分享。
“城市以共享发展机遇滋养人才,人才以创造价值反哺城市。”杭州未来科技城自 2011 年正式挂牌成立起,就坚持推进“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并将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城市的发展创新作为核心目标。而 TR35 的发布仪式再度于杭州未来科技城落地,也正是“创新城”与“青年人”之间深入碰撞与融合的重要表现。
在此,我们诚挚地向所有人发出邀请,参加本次盛大的聚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共同展望由活力青年引领的未来。